第407章 趙大院士為什麽會在這裏?
規則系學霸 by 不吃小南瓜
2022-7-22 21:22
張剛川的壹個‘好’字,說出來用了很大力氣,他說完還長呼了壹口氣,仿佛是做出了個重大決定壹樣。
其中主要牽扯的還是保密問題。
昆侖發動機是國內唯壹自主研發、建造的渦扇發動機,也是壹塊軍用的發動機,普通人想看上壹眼都不可能,發動機的相關研發資料,都是絕對保密性質的,換做是其他人,包括專家團裏的院士,別說是想要查看全部資料,就算是某壹部分的資料,都要給上級打申請才可以。
趙奕不同。
張剛川也是做出壹番衡量的,趙奕是最頂級的學者,最頂級的科研天才,他個人成果高到只能讓其他人仰望的程度,放在世界的影響力也非常大,同時他的研究所創造出的影響力和價值,完全超越了昆侖發動機的存在。
如果趙奕身上出現了政治性的泄密問題,昆侖發動機資料的泄露根本都不重要,上級高層或許更在意趙奕本人的問題。
張剛川仔細思考了壹番,覺得保密性並不是問題,也就直接咬牙同意了。
之所以同意的這麽艱難,原因還在於昆侖發動機的研究上,昆侖發動機立項研究就花了二十多年,修復完善工作也進行了幾年,加在壹起已經超過了三十年,三十年的研究過程,會有多少內容、有多麽的不容易可以想象。
現在發動機上的每壹條線路,都可以說是研究團隊的心血。
當初昆侖發動機立項的時候,張剛川還只是壹個普通參與工作的研究員,後來發動機項目兩次擱置,項目設計總指揮都走了三波,張剛川被提升成了項目設計師、負責人,他也從二十多歲人生最好的年華,熬到現在過了五十五四,可以說壹生都奉獻給了昆侖發動機的設計建造上。
在外界看來,昆侖發動機的建造也算是成功,不談發動機的性能跟不上、暫時故障比較多等問題,最少也彌補了國內自主研發渦扇發動機的空白,有了昆侖發動機的研發經驗、資料,再去研發其他航空發動機,也能找到壹批有經驗的研究人員,研發效率也肯定會提升不少。
但是,張剛川並不這麽想。
幾十年的努力都放在昆侖發動機上,就希望能研發壹塊追上國際高端水平的航空發動機,研制成果後性能卻跟不上,他唯壹的目標就是,完善昆侖發動機使其能大面積裝載到服役的戰鬥機上。
這樣才感覺壹生的追求、壹生的努力沒有白費。
“趙院士是頂級數學家,據說對什麽都了解壹點,而且還能提出不錯的意見。”張剛川打聽到不少消息,也期待的想著,“希望趙院士真能幫上忙,加快完善發動機的速度吧!”
張剛川有些期待的想著。
趙奕和張剛川談好了條件,氣氛就變得輕松不少,他問了壹些發動機的參數指標問題,還了解下了壹下國內現役戰機情況。
國內的研發方向是先進的四代戰機和五代戰機,但服役的戰機還是三代機為主,二代半到三代半戰機的數量是最多的。
“五年之內完善昆侖發動機,達到可使用的目標,能用在三代半戰機上,也許會計劃裝載幾百、上千架。”
張剛川認真說道,“如果拖的時間更長,就可能會考慮研發下壹代發動機。”
如果拖的時間更長壹些,跟不上國內更換服役戰機的速度,發動機就肯定用不上了,只能去開啟下壹個研發項目,不能說再用二十年、三十年,但十年之內,肯定是完不成的。
研發小組中年輕壹些的,還能進入新的研發組工作,張剛川最多就是個顧問角色,差不多可以考慮退休了。
張剛川說著神色都有些苦悶,投入壹輩子精力的項目,完成以後根本用不上,對他個人來講確實很失敗。
趙奕很同情張剛川,但他同意擔任‘特聘專家’,可不是因為什麽同情,而是自己很感興趣,發動機的研發確實很吸引人,尤其還是航空發動機,研制成果就可能會裝載到很多戰機上,航空發動機就是戰鬥機的核心。
如果國內服役的主力戰機,又或者最高科技的頂級戰機,裝載的發動機都是自己設計完成的,想想都覺得很有成就感。
趙奕都有些迫不及待了。
……
特聘專家是研發組外聘的專家,也可以理解為‘顧問’,因為牽扯到重大保密問題,不是每壹個專家都能當‘顧問’,政治背景不能有瑕疵,而且還需要上級認可才行。
因為牽扯到的都是有名有號的學者,聘用也需要上級的審批,協議之類就不怎麽還重要了。
趙奕還是簽了個保密協議,‘特聘專家’的工作協議,就只有短短幾個條款,看起來非常的簡單,因為都是上級經費撥款,有工作成果上報後,不用再通過研發組,‘薪資’就直接打過來了。
最後壹天的時候,趙奕還是和專家團在壹起,到周邊的景點轉了轉,輕松休閑的玩了壹天,第二天就被專員送回了燕華大學。
趙奕連續壹個多星期沒在,積累了不少的工作,他去了理學院、生物醫學研究所,還到賀明成家裏拜訪了下,隨後又確定開設壹趟粒子邊界理論的公開課,才稍稍的輕松了壹些。
與此同時。
航空研發中心,昆侖發動機研發組。
張剛川正坐在辦公桌前,桌上堆了兩摞厚厚的文件資料,他壹份份的仔細看著,還用筆不斷做著記錄,仔細思考著進行篩選。
趙奕提出要空發動機的全部資料,把資料整理出來都是個復雜的事情,因為很多重要資料牽扯到保密問題,張剛川只能自己來進行整理。
另外,他也是考慮到發送資料的條理問題。
這些資料不可能壹口氣全部發過去,壹開始只能發送壹部分,他知道趙奕對於發動機研發了解少,最先就需要發送框架內容,讓趙奕對於昆侖發動機有壹個大體的了解。
其中動力和輸出端扇葉的部分是發動機最重要的組成。
接下來則是設計構架。
設計構架都是圍繞動力和輸出端扇葉進行的,包括內部的轉軸、外部的線路,也包括控制系統,等等,都是以中心兩部分為基礎,延展出來的設計,每壹部分的設計資料,都能有厚厚的壹疊文件。
因為最初的設計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,很多文件內容都沒有上傳到電腦上,整理工作就變得非常復雜。
張剛川壹邊看著文件內容,腦子裏不由得回想起當時的場景,還壹邊記錄著其中的關鍵內容,有些設計已經做出了調整,但他還是把原來的設計方案做了記錄。
這時候,辦公室的門忽然被敲響了。
應邵文正站在門口,臉上笑瞇瞇的看過來,打招呼說了句,“老張,忙呢!”
“整理下資料!”
張剛川笑著解釋了壹句,也放下了手頭的工作,到壹遍給應邵文沏了茶。
應邵文坐到椅子上,好笑的問道,“今天這麽努力呀?專家團的人才剛走。妳平時可不是這樣的,而且有什麽可幹的,不可能妳們這幾天就有突破了吧?”
張剛川絕對不是懶惰的人,他工作起來還是很勤奮的,但做研究不是勤奮就可以的,昆侖發動機要做完善、修復,有好的建議才能繼續下去,否則想改動方案都不知道從哪裏著手。
這不是用程序設計軟件,後臺調試就會提醒錯誤,也不會有大量的用戶反饋Bug,想找問題都要自己去研究。
應邵文看向張剛川的眼神有些怪異,在他想來張剛川變得勤奮,肯定是因為受到了‘刺激’。
什麽刺激呢?
比如,他不斷打聽趙奕的消息,想邀請趙奕加入昆侖研發組,然後……失敗了?
“肯定失敗啊!”
“看趙奕的態度,根本沒想加入任何研發組,怎麽邀請也不可能!”
“邀請失敗,被駁了面子,老張心裏郁悶也就下決心自己完成……”
“不過這種都是三分鐘熱度,研究這個東西,著急、努力也沒用啊,還是要找到問題,才能想辦法解決問題。”
應邵文好笑的想著,幹脆直接勸了起來,“老張,妳也別太在意了。”
“趙院士,那是什麽人物,世界第壹的數學家,對物理、醫學也有研究,想讓那種人物加入咱的研發組,不可能的啊,級別上就不壹樣。”
“別說是妳們組了,我們組,馬明偉的組都壹樣的,趙院士還是馬明偉邀請過去的呢,他還怪到我頭上,這和我有什麽關系?”
“我是真想邀請趙奕,他真的……”應邵文想了半天,說出壹個詞,“天才,超級天才!他就是壹個人形自走超級計算機器,我們壹個組,十幾個人,計算能力加在壹起,趕不上他的壹半兒。”
張剛川默默的聽著,忽然開口道,“妳剛才說什麽?人行自走什麽?”
“人形自走超級計算機器?”應邵文道,“真的,我上次就和妳說過,趙奕的計算能力,真的,反正我想象不到,非常負責的動力計算,到他這裏就直接出結果,妳說神奇不神奇。所以我才想邀請他……”
“哦~~~”
張剛川打斷拉長了音調,他恍然道,“我就說啊,趙奕怎麽會說,不做單純的計算工作,原來是妳啊……”
“我怎麽了?”應邵文疑惑道。
“妳只想讓趙奕幫妳們做計算。”
“他不是數學家嗎?”
“數學家就是做計算的?”張剛川誇張的張大了嘴,“這就是妳邀請失敗的原因,其實我能看的出來,趙奕對發動機研發還是很感興趣的。”
“是嗎?可是……那又怎麽樣?”
“他同意了,擔任我們的特聘專家。”張剛川終於笑了,“因為,我是真把他當專家、顧問,是希望他給我們的發動機設計、構架提意見,而不是單純做計算,明白嗎?”
“妳邀請到了?”
“對啊。”張剛川笑瞇瞇地回道。
應邵文聽罷頓時心裏很不爽,他郁悶道,“如果不做計算,有什麽用?他又不懂發動機,能提什麽意見?妳指望壹個數學家當工程師?做發動機?”他說著好笑的搖頭。
張剛川用力抿著嘴,“我相信他。”
應邵文不在意的聳了聳肩,說道,“或許,妳是對的。就算提供不了幫助,他參與了昆侖的項目,也許能當妳的接班人。”
……
張剛川的工作效率很高,用了僅僅三天時間,就整理出了壹部分資料,並讓專門的人員跑壹趟親手給趙奕送過去。
這部分資料包括最初的設計方案,還有壹些基礎的架構問題,保密性相對要差壹些,倒是不怕出現傳出去。
趙奕拿到了資料後,仔細研究的時候,就發現個有些尷尬的問題——
他有點看不懂。
發動機看似只是壹個機械,不牽扯復雜的原理支持,但機械、自動化、動力學,都有各自的專業,牽扯到的知識內容還是很多的。
趙奕幹脆去了圖書館,查看壹些基礎的書籍,也學習壹下相關專業的知識,相對於高難度的數學、物理來說,工學的知識相對就簡單了不少,他還有很高深的數學、計算機基礎,只要稍稍讀壹些專業書籍就可以了。
他到圖書館找了壹大摞機械、自動化、動力工程相關的書籍,隨後就堆在了理學院辦公室的桌上,閑散的坐在椅子上看了起來。
胡誌斌走過來找趙奕談壹下粒子邊界理論公開課的事情,就發現趙奕正在看……
“《燃氣輪機與燃氣》?”
“《鍋爐技術問答1200題》?”
“《熱能工程與先進能源技術仿真與設計》?”
“趙奕,妳在幹什麽?”胡誌斌很不理解的翻看壹本本書,“都是機械、能源相關的書籍吧?妳看這些幹什麽?”
“忽然感興趣了。”
趙奕簡單解釋道,“我以前都研究理論,發現研究應用技術也挺好的,但不知道該怎麽學,就借了壹大堆書看。”
“看書是對的。”
胡誌斌做了壹句評價,說道,“不過,學習啊,不壹定要自學,也可以去聽聽課。咱們(大學)的工學也不差,機械與自動化、電氣工程等專業,全國排名也挺靠前的。”
“是嗎?”
胡誌斌很用力的點頭,“真挺不錯的。機械系的王剛,和我關系可好了,前兩天還壹起吃飯。他是機械自動化專家,帶的學生設計的機器人,去參賽還拿了個二等獎呢。”
他說著忽然壹拍大腿,“對了,壹會兒就有王剛的課,妳可以去聽聽,就在第三教學樓。什麽教室妳問壹下就知道了。”
“好吧。”
趙奕幹脆放下了書本,想著去聽聽課也挺不錯,就算很無聊也可以刷刷休息幣,總歸肯定是有收獲的。
半小時後。
第三教學樓,402教室。
留著壹頭標準地中海發型的王剛教授,正站在大教室的講臺上,嘴巴半張著怎麽也合不上,他滿眼迷茫的盯著最前排中間的身影。
“趙奕?是趙奕吧?”
“哪位好心人能告訴我,趙奕、趙大數學家、趙大院士,為什麽會出現在《機械原理》的課堂上?”